080625神秘之夜:MU姆大陸

日本海底的“亞特蘭蒂斯”

日本海洋地質學家木村政昭2007年6月宣佈,在日本與那國島附近海域水下發現如金字塔形的石頭遺跡,是一座古代人類遺址,它可能是在2000年前的一次大地震中淹沒于大海。不過,另外一些科學家則持完全相反的看法,堅信這是自然奇觀。

2007年6月,日本日本琉球大學海洋地質學家木村政昭在一次學術會議上,認為在日本與那國島附近海域海底發現的石頭古城遺跡,是一座如傳說中沉入大西洋的亞特蘭蒂斯島一樣的古代人類遺址,它可能是在2000年前的一次大地震中湮沒于大海。這處遺跡石頭的棱角分明,其中一個如金字塔形的結構矗立水中,另外 還有一些碎石貌似雕刻而成的動物或人像。許多科學家們稱其為日本的“亞特蘭蒂斯”。

潛水夫發現古文明遺跡

與那國島位於日本琉球群島南端不遠處,距中國臺灣東海岸約120公里。長期以來, 日本就是一個喜歡潛水運動的國度,自1995年3月以來,潛水夫在沖繩附近至與那國島的海域發現了八處分散的遺址。

1995年3月,當地一位潛水探險者潛入到與那國島南部水底,想要在水下尋找一個站點,以便遊客能一目了然地觀看海底鯊魚遊動,他偶然間發現了巨大被珊瑚覆蓋的石頭建築,雖然人造部分無法確認,但他拍下的照片次日就出現在了日本的各大報紙上。從照片上來看, 整座建築很像是遠古時期建築。

之後,一位潛水運動員在1996年夏天意外地在歐可納哇南部海面以下40英尺深處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有棱角的平臺,很明顯這出自人工並非天然。讓人驚奇的是,其形態和位於太平洋另外一端,南美州安第斯山脈的印加帝國的舊石器時代的建築相似。

受到這一系列發現的影響,一些專業的潛水運動員和科學家們帶著專業設備,再次潛入到與那國島南部水域。經過進一步搜尋,1996年初秋,在20到100英尺深的水底,潛水小組發現了另一個紀念碑及更多人工建築。他們看到了又長又寬的街道,高大宏偉的樓梯和拱門,切割完美的巨石,露天廣場,還有巨大的形似用來祭祀的祭壇,所有這些被前所未見的直線型建築風格和諧地統一在一起。

世界最古老建築

木村政昭認為,這處海底遺跡就是一座“亞特蘭蒂斯”。木村政昭一直致力於這處古城遺跡的研究,多次潛入海底,測量和繪製遺跡的結構圖。當初聽說這個地理發現時,他的第一反應是這可能是自然形成的,但一次次潛入海底親自勘查的結果讓他改變了這一想法。木村政昭說:“很難將它們的起源解釋為純自然形成的建築,因為有大量證據表明這些建築有人類活動留下的印跡。”

2007年6月,木村政昭公佈了他關於這處神秘遺跡起源的最新理論。他認為這是一個古文明廢墟,其中最大的一座建築看似一個從水下25米處高聳而出的複雜而巨大的階梯式金字塔,由長方形巨石構成,考古學家認為這可能是一個尚不為人知的石器時代文明的初步證據。這一建築物寬600英尺,高90英尺,其歷史可追溯到至少西元前8000年。埃及最古老的金字塔,位於薩喀拉的階梯式金字塔的建成時間比之晚5000年。

木村政昭說:“這個建築可能是一個遠古宗教的神殿,用來讚美某個遠古的神,就象沖繩島的居民相信Nirai-Kanai 神會從海上給他們帶來幸福一樣。由於據記載在10000年前沒有人類能建造這樣的紀念碑,所以這可能是一個不為人知的人類文明的證據。只有具有高度科技水準的人類才能完成此工程,如此巨大的建築必需運用某種機械才能完成。”

木村政昭列舉了他發現的一些證據,比如石堆裏的採石痕跡,雕刻而成的如人臉的圖像和類似動物的岩石,似乎由人工開鑿的規則的岩石小洞,那些石牆上有些圖案甚至可能是某種象形文字。木村政昭說:“我在實驗室中部分復原出的這些水下人像和動物雕像表明,這是一處來自亞洲大陸的文化遺址。我曾將其中一個稱作 ‘水下獅身人面像’,它看起來像是某位中國帝王或古代琉球的國王。”

古文明隨地震沉入大海

無論是誰建造了這座城市,但其沉入海底的原因似乎沒有爭議,極有可能是一次強烈的地震活動導致的,位於環太平洋地區的與那國島因地震頻發而聞名於世。

一些專家認為,這些建築可能是傳說中的太平洋“MU文明”留下的。這個稱謂是由20世紀初美國學者詹姆斯‧ 柴吉吾德提出的 “消失的MU大陸” 而來。根據柴吉吾德的說法,史前的太平洋全部區域,包括日本主島、沖繩及臺灣等,都還是整片相連的大陸,在這一塊比南美洲大陸還大的土地上,曾有過高度發達的“MU文明”。據傳,這個古文明後來由於地震引起的地質變動而淹沒于茫茫大海。

據史料記載,1771年4月襲擊與那國島的那次海嘯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浪高度估計超過40米。所以,同樣的命運也可能降臨到這處古老文明的身上。木村政昭說,他已確認了與那國島附近10 座建築,以及沖繩主島附近的5 座相關建築。按照他的計算,這處遺跡的占地面積為300米×150米。這組海底遺跡包括一座城堡、一個凱旋門、5座寺廟和至少一個大型體育場等建築。道路和水道將這些建築連成一片,一部分還被擋土牆保護起來。

在這座石頭城中,木村還發現了一些鐘乳石。他認為,鐘乳石是與古城一起沉入海底的,從它的年代推斷,遺址的歷史至少可追溯至距今5000年前。據木村政昭介紹,附近海岸還有與海底遺跡相似的建築,裏面的木炭年代可追溯到距今1600年前,這可能是人類在此定居的跡象。但迄今為止,木村政昭尚未發現海底遺跡與人類活動有關的更為直接的證據。他說:“陶器和木頭不能在海底留存多久,但這處遺址有一個地方顏料塗了一個像母牛的圖像,我們有興趣對此進行深入研究。我們想要確定顏料的構成。”

神戶大學地震學副教授大內徹支持木村政昭的推斷。大內徹表示,他從未見到過地質構造活動對水上或水下地貌產生如此大的影響,“我曾經下潛到那裏,摸了摸那座金字塔。木村教授的推斷沒有絲毫誇張。那些遺跡不是由地震造成的,這很容易就能分辨出來。”

美科學家認為是“大自然傑作”

不過,曾潛入水下對古城遺跡進行研究的波士頓大學數學教授羅伯特‧斯科奇(Robert Schoch)依舊堅信,與那國島海底遺跡是自然形成的。他說:“它看上去像是一系列巨大的臺階,每個約一米高。它的斷面本質上類似於階梯式金字塔。這是個很有趣的結構。水的自然腐蝕加上石塊的破裂過程有可能產生此結構,但我還沒發現什麼過程能產生如此鋒利的階梯斷面。”羅伯特‧斯科奇認為它們都是自然形成的。

關於金字塔形結構的“臺階”,他解釋說:“這是有關沙岩的基本的地質學和典型的地層學。沙岩經常沿著平面裂開,留下這些我們所看到的非常整齊的邊緣,尤其是在有大量斷層和構造活動的區域。”

至於木村認為起支撐作用的岩石小洞,斯科奇則認為是由水下漩渦不停沖刷而成,一排排更小的洞則是尋找礦石中礦物的海洋生物形成的。斯科奇強調說,他不是在指責有人蓄意偽造證據。但不少照片傾向于以完美的視角讓這處遺址的線條看上去更規則。儘量讓其整體看上去更規則。斯科奇還質疑木村所說可能是動物和人臉圖像的東西,“木村教授說他見過某種文字或圖像,但它們只是岩石上的擦痕,是自然形成的。”

東京大學的地質學教授Teruaki Ishii的意見大約比較有代表性:“我希望它是人造的,那將是令人興奮的。但我覺得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我想它有可能是自然的產物,但其中部分為人造的。”

日本最早的文明始於約西元前9000年的新石器時代。那時的人們以打獵和採集食物為生。沒有考古學記錄顯示曾經存在過先進的人類文明足以建造這個大金字塔式建築。如果能證實這個遺址確為人造且有10000年之久,那將極大地改變我們以前對東南亞歷史的看法。它將使其建造者與美索不達米亞及印度河谷的遠古文 明具有同等水準。

Leave a comment